微量元素的“是”与“非” 毒性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对人体未必都是有用的,其中有些微量元素对我们人体来说就是有害的。毒性微量元素在人体内是逐渐积存的,积存的浓度较低时,就可能使人产生毒性反应。包括铅、砷、汞等微量元素。 铅 随着城市工业化的进程加快、交通事业的发达、居住环境的改善、生活日用品的多样化,铅污染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威胁。 我们生活中铅的来源—— 大气中的铅:雾霾、公共交通、汽车尾气、煤炭燃烧释放、工业排放、工业污染、日常装修、家用电池、火山喷发、海啸、森林山火对空气中的排放等。 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铅: 食品:皮蛋、爆米花、水果皮。 学习用品:修正液、蜡笔等。 化妆品:增白剂、口红、染发剂。 装修材料:会在较长时间內释放甲醛。 玩具:某些不合格的积木、带有油漆的某些玩具。 电池:汞、铅。 彩色包装:玩具、服装等日用品。 土壤、尘埃、路边的野菜 铅在人体内的吸收 肠道吸收:是主要的吸收途径,经皮吸收(化妆品、外用药)和胃肠道的吸收。 铅在人体内的分布 血液和身体组织的铅:骨组织中的铅约占90%,其它部分小于10%。 铅在人体的排出:主要是通过肾脏,随小便排出(约占2/3);通过胆道分泌排入肠道,随大便排出(1/3);尚有一小部分经皮肤、头发和指甲排出体外。 铅中毒的表现 1.宝宝出现易激动、多动、注意力短暂、反应迟钝、攻击性强、嗜睡、运动失调。 2.宝宝无明显原因的、经常腹痛、便秘、腹泻、恶心、呕吐。 3.患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(血涂片中可见点彩细胞) 铅超标的对策 仔细寻找宝宝铅超标的原因 玩具及玩具相配的电池、家具、日用品、某些小零食。 家庭装修:有大于50%的白血病人有近期家庭装修史。 空气污染、汽车尾气; 雾霾、宝宝常在路边玩耍时呼吸到污染的空气。 饮水污染:自来水管道老化(自来水管道的材质为铁、锌、铝、铅、镍的混合金属) 自来水管污染,我们称之为“金属污染水”,应尽量避免饮用。 砷 砷是有害的微量元素,它会在人体内逐渐积累,对人体造成慢性伤害,如伤害人的皮肤、神经系统、肝脏、肾脏、造血系统。目前由于国家相关部门的管控,砷中毒已比较少见。 我们生活中砷的来源:主要来自含砷农药及农产品、含砷医药、被砷污染的水源。 我们日常生活中听说到的“砒霜”,就是雄黄遇热变成有剧毒的三氧化二砷,而雄黄中就含有砷! 砷中毒的症状: 宝宝不明原因的恶心、呕吐、腹泻(大便为米泔样)、头痛、乏力、口周麻木、浑身酸痛、重症则出现烦躁不安、谵妄、四肢肌肉痉挛、意识模糊,直至昏迷;慢性中毒则可引起肝脏中毒、心脏、肺脏及肾脏损害、皮肤、粘膜的慢性损害等等。 汞 汞又称为水银。水银蒸汽可以经呼吸道吸入或经消化道进入体内。 汞的来源: 1.汞污染的食物和水,马路边上的野菜、汽车尾气超标。 2.海水污染,虾、贝类、鱼(鲨鱼、旗鱼、金枪鱼) 3.水银柱体温计使用的安全知识。 4.碱性干电池污染水源和庄稼。 5.文具中的涂改液等。 6.美白护肤品及某些含朱砂的药物。 7.使用过农药的粮食、蔬菜、水果。 8.祛斑霜,某些厂家的产品汞含量超标达十几倍或更高。 汞对人体的伤害 多为长期吸入造成的慢性损伤 1.神经系统。头晕、头痛、失眠、多梦健忘、乏力多汗、易激动,烦躁等。 2.呼吸系统。咳嗽、咳痰、呼吸困难、胸痛、口周发绀。 3.肝脏损害。肝肿大,肝功能异常。 4.肾脏损害。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、血尿,蛋白尿。 5.上呼吸道及口腔黏膜。口腔炎(粘膜充血、溃疡、齿龈肿胀、出血、齿龈铅线)、发热、皮疹等。 6.其它。易兴奋、震颤、口腔炎、周围神经炎、腹痛、腹泻、贫血、情绪激动、肌肉震颤(手指、舌头、手、头)。 中毒来源 1.食用被工业废物污染和含汞农药食物,如水生生物鱼,选用鱼类时,我们应选用生命周期短的小鱼吃。大鱼生命周期长,污染的机会多,而且大鱼吃小鱼,小鱼体内的污染物,也被大鱼吃掉而贮藏在大鱼的体内。 2.某些不良商家的快速祛斑时可能会引起汞中毒。 3.美容中使用的美白霜中汞的含量可能超标,会引起头痛、健忘、乏力等不适,给宝宝使用时要格外注意!。 我们的宝宝们正处在快速生长发育期,需要多种营养素,以保证他们生长发育的需要,但同时,他们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发育又极不完善,如肝脏的解毒功能、肾脏的排毒功能、皮肤的防御能力等都是很娇嫩的,因此我们在为宝宝安排日常生活时、选择服装、学习用品时、选择小食品、零食时都要考虑周全。尽管目前社会相关部门对这些有害微量元素宣传的力度加大,管控力度加大,但仍有个别病例出现,希望引起家长的重视,维护宝宝的身体健康,让他们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壮大! |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养生之道
( 粤ICP备15016976号-2 )
GMT+8, 2018-10-20 12:44 , Processed in 0.064507 second(s), 21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